第52章 慈君_我有特殊洗白技巧[快穿]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52章 慈君

第(2/3)页

让她逃出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人贩子拿着钱离开,将“货物”留在这贫困闭塞的小山村。

        一开始,她也激烈反抗过。

        咒骂挣扎,绝食威胁,试图逃跑……折腾得身上伤痕累累,被关在暗无天日的地窖。

        时间让她渐渐明白,现实是如此的令人绝望,命运早已走向绝路,她挣脱不开,家人找不到她。

        再不甘,也只能这样坠向无尽地狱。

        究竟是为什么没有自绝以保护灵魂中最后那点清白呢?

        她好像并不是那样贪生怕死的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或许是因为心底还尚存那么一点见到家人的期冀,或许是那张沾唾沫数钱的丑恶嘴脸反复出现在脑海中,让她不甘心就这么懦弱死去。

        也或许,是因为怀中嗷嗷待哺的婴儿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被拐卖的第一年春节,游略出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在他的记忆中,母亲是一个勤劳、沉默、不讨喜的女人。

        奶奶说,她是从外地嫁来的,所以对这里的方言只会听不会说。

        又因为娘家人都死光了,孤立无援,才养成了这么副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的沉闷性子。

        确实,母亲很少很少跟村里人交流,哪怕在家中,她也能几天都不和丈夫、婆婆说一句话。

        就算说话也是说普通话,奶奶听得半懂不懂,还需要游略在中间充当翻译。

        她总是沉默地下地、洗衣、做饭,从早忙到晚,好像除了干活,这世上就没有其他令她在意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……哦,不,还有游略的学业。

        在这个小孩子大多放养的山村,她对游略教育的重视程度,堪称奇葩。

        游略的拼音、普通话、笔画书法,都是母亲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他甚至还会一点点俄文——也是从母亲那里学来的。

        上坎村很小,小得连学校都没有。

        村里人大多都把孩子送到隔壁大村的小学念书,再升到乡里的初中念完义务教育也就完事了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后不管是留村务农也好,出门打工也罢,只要脚踏实地肯干活,都能够吃饱饭。

        但游略的初中,是在镇上念的。

        镇上最好的初中,也是农村教育政策的扶持学校,每年都能送三十来个优秀学生去市里读高中。

        母亲看中了这个机会。

        正好嫁到镇上的姑姑回娘家过春节,她就跪在姑姑面前,求她帮忙。

        那也是游略第一次听见母亲说方言。

        虽然发音艰涩、生疏,但意思表达得很清晰:“我不想让他这辈子就面朝黄土背朝天地困在这座山里,求你帮帮忙,我给你做牛做马都可以。”

        然后游略就去镇上念初中了。

        不晓得是不是天生就长了个会读书的头脑,还是母亲抓得严,初中三年,他就没考过第一名。

        于是顺利地被特招到市一中。

        和那个淳朴的小镇相比,市里是很大的,也很繁华。

        市一中既有像他这样享受政策福利特招上来的贫困生,也有穿戴名牌的时髦学生。

        他见了很多市面,也越发意识到自己和别人的差距,于是咬着牙读书,天不亮就起床,挑灯夜战,就这样拼搏了三年,高考鲤鱼跃龙门,考上一所在京城的名校。

        回到村里,整个村的村民都跑到家门口,像看珍稀奇观一般看着他。

        往日那个被忽视的沉默女人,也被围着夸奖了不起,男人死了独自撑起这个家,还把孩子带上了大学,这下算是光宗耀祖。

        直到夜深人静,村民都离开后,女人拉上门钹,脸上流露出一抹极讽刺的笑。

        低低地说了句:“光什么宗耀什么祖,你们家也配。”

        游略有些惊异。

        想问什么,却又不知如何开口。

        事实上,他虽然听从母亲的教诲艰苦学习,却实在跟她算不上亲近。

        从小到大,他有时也会感到疑惑,母亲究竟是从哪个“外村”嫁过来的,竟然能说一口这么流利的普通话,还会代数和俄文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大多数时候,他都在操心自己的事。

        作文的分数该怎么提,不吃早饭攒下的生活费够不够买一盒磁带,隔壁班的班花是不是暗恋自己……总之,要思考的事情太多,关于母亲的困惑,也只有在月底回家时才会又偶尔浮现出来。

        更何况母亲从来就不会对他提娘家的事,问了也不会说。

        甚至,他都是在高中入团需要填写资料时,才第一次问到母亲的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慈君。

        一个和上坎村格格不入的名字。

        就像游略的大学录取通知书,摆在老旧混搭的堂屋中,显得那样时髦而洋气。

        母亲用粗糙的手摸索着快递袋和通知书封皮,说上了大学也要好好学习,将来改变自己的命运。

        游略说了声我明白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故事进展到这,好像已经差不多可以收束尾声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女大学生被拐入山,咬牙忍过无数挫折和苦难,终于将孩子培养成栋梁,开启时代新篇章。

        很可惜,一十几年,如此漫长而压抑的人生。

        不过是悲剧的铺垫。

        游略上大三这年,他的母亲四十五岁。

        经过自媒体的挖掘和报道,《谢慈君被拐一十五年》一事迅速铺开,引起大众的广泛关注。

        多方帮助之下,她的家人找到了她。

        谢慈君的原生家庭是津城的书香门户。

        父母都是大学教职工,父亲是津大的物理教授,母亲则在八台大学教授历史。

        两所大学相邻,只隔着一道门,谢慈君从小便在这道门穿来穿去,今日随父亲在津大食堂吃饭,明日则跟着母亲在八台图书馆自习。

        这样的家风教养,让她哪怕在小乡村当了一十几年的农民村妇,依然保持着对知识的热爱。

        谢家唯有谢慈君这么一个独女,她失踪后,父母也是百般寻找。

        谢父一夜间白了头,谢母患上头晕心悸的毛病,幸而还有学生悉心看顾着,不然好几次差点晕倒在讲台上。

        ——说到这里,就不得不提一提谢母的这位学生了。

        她和谢慈君同岁,名字只差一个字,叫做刘君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君出身贫寒,是从山沟沟里飞出来的大学生,靠国家补贴和亲戚资助才念得起这个大学。

        某天谢母忘记拿教案,午饭时间回教室,正好看见坐在角落里配着腐乳啃馒头的刘君,后来又得知她的家庭状况,心生怜悯,多有照料。

        刘君性情温良谦逊,虽算不得聪慧,却十分勤勉,时常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biqivge.cc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