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
第27章 晋江文学城首发
第(3/3)页
”
“那就是他身份低贱?还是父母亲人有作奸犯科的?”
陈教谕摇头,“他是学生世交家的公子,家世清白。父母虽然和离,但都合乎规矩,好聚好散,未起龃龉。”
冯老先生奇道:“那你们为什么不敢举荐他?”
陈教谕小声说:“他身患怪疾,平时看着好端端的,发病时全身僵直不动,据说以后可能变成瘫子。”
冯老先生立刻摇头:“那便不能举荐了,文章虽好,其人有怪疾,去了州学也只会惹人耻笑,反而是害他,与其要他去州学丢人现眼,不如罢了。”
陈教谕叹息道:“我原也是这个意思,他是江州子弟,我们江州县学可以破格录取他,让他附学,到了州学,却不一样了。”
冯老先生抚须:“既然你已经拿定主意,为什么又犯难?”
陈教谕苦笑,拿起文章,“不瞒先生,因为这篇治水论,学生起了爱才之心。”
“喔?”
冯老先生一把抢过文章,又从头逐字逐句看一遍。
陈教谕脸上现出几分笑意,慢慢道:“这些孩子年纪还小,写治水论,无非是翻阅典籍,总结前人经验,《海内经》、《水经》、《水部式》、《河防通议》、《河防令》……只要多看几本书,善于总结,思路清晰,文章便有论点,这篇文章也是如此……不过难就难在,他说到农时、徭役……”
冯老先生明白他的意思,点点头。
治水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,如蝼蚁渺小的人要和上天作对,要波涛平息,让江水分流,使泽国成为沃野,何其难也?
那些制定治水方策、主持工程、化解水患的人可以名留千史,为万民赞颂,而历朝历代肩负起沉重徭役、修筑起那些巨大工程的人,是数万万劳苦百姓。
他们穿着单薄的衣裳,吃着最粗劣的食物,住着破漏的草棚,肩挑,背扛,手搬,顶着烈日,冒着寒风,一日复一日辛苦劳作。
黄土下,俱是累累尸骨。
朝廷大兴土木对百姓来说是沉重负担,再有一些官员为了政绩盲目缩短工程,不顾民生,不体恤黎民,频繁征用百姓,甚至不顾农时,那就会造成百姓家中壮丁被强行征召,家中农活只得由老弱病残操持,壮丁们在征发路上饿死病死无数,活着赶到地方的人必须没日没夜地劳作,壮丁身边同乡伙伴一个个累死,他九死一生,托着病残之身回到家中,发现家中老小不是活活饿死,就是为了讨口吃的卖身为大族家奴婢,由人作践,骨肉分离。
那不是造福一方,而是荼毒百姓。
然而,历朝历代,这样的祸事屡见不鲜。
在大晋,也不是什么新鲜事。
冯老先生手里的文章,每一条治水方策里都写到要如何顾及农时,如何不侵占百姓田地,如何减轻百姓负担。
陈教谕感慨道:“锦绣文章易得,治水佳策也非难事,才学敏捷者多见……然而小小年纪,这份仁心,难得啊。”
对芸芸众生,对身份低贱者,对黎民百姓的仁心。
冯老先生陷入深思。
仁心难得。
陈教谕放下文章,“先生,天地之大德曰生,人心之全德曰仁,学者之事,莫要于识仁、求仁、好仁、恶不仁……我等为朝廷学官,为朝廷培养、遴选人才,士子者,修身、齐家、忠君、报国、济苍生,身患怪疾,和这些并不冲突啊!”
县学这些学官,都有功名在身,少年时也都胸怀抱负,有挥斥方遒、辅佐君王、平定天下、为治世能臣的理想,可惜他们才学有限,省试多次不过,考不上进士,只得退而求其次,为地方学官。
培养学生成才是他们的责任,也能让他们的抱负用另一种方式得以延续,他们不想错过一个对百姓有仁心的好学生。
但是天生怪疾实在是个大麻烦。
众人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或赞同陈教谕,或摇头反对。
众人都看向冯老先生。
冯老先生为官多年,见多识广,而且还曾参与过解试阅卷,由他来做决定,所有人都心服口服。
堂中安静下来。
冯老先生坐了很久,最终还是摇摇头。
“仁心确实难得,可惜他天生怪疾,即使他心思端正,勉强举荐他,他也不会有什么建树,他终将在世人的嘲笑歧视中自暴自弃或是走上歪路。老朽这些年见过很多这样的人,天赋极佳,却天生残疾,命途不顺,有的人愤世嫉俗,有的人抑郁消沉,有的人变得阴森歹毒,仇视所有身体健全的人,甚至憎恨身边最亲近之人……”
他最后道:“把他的名字划去吧。”
陈教谕长长地叹口气,应一声是,找来名册,划掉一个名字。
众学官留冯老先生用饭,冯老先生摆手:“不必留了,县学的饭太难吃。”
陈教谕尴尬地笑。
细雨绵绵。
冯老先生的马车出了县学大街,直奔向城南。
城南有家黄姓沽酒铺的酒酿得好,老先生喜欢他家的酒。
马车出了城,拐进土路。
雨天道路坑坑洼洼,冯老先生一把老骨头颠来颠去,心里焦躁起来。
这时,几个赶集的村人忽然直接从土路上穿过去,吓得车夫连扯缰绳,大骂:“赶着去见阎王?不要命了!”
冯老先生一头撞在车板上,愈加烦躁,掀开车帘往外看。
又有几个村人从田间小路奔过来,追着刚才那几个村人去了,去的也是城南方向。
“先生,今天是初六,正好是城外那些乡下人赶集的日子。”
车夫一甩鞭子,马车继续晃荡。
到了城南黄家沽酒铺,冯老先生要了酒,坐在窗前,一边小酌,一边赏雨。
门外正对着一座土地庙,庙门前人头攒动,屋檐下排出了一条长长的队伍,队伍里的人有男有女,衣衫破旧,看样子似乎大多是穷苦人。
冯老先生的下人问伙计,“这座庙里供着哪方神仙?怎么这么多香客?”
伙计一边擦桌子,一边笑回道:“他们不是香客,是来请小先生念信、写信的。”
“小先生?”
伙计指指那条长龙队伍,慢慢道来:“小先生是县学里的学生,年纪小,本事不小!每隔半个月他来一趟集市,花钱请土地庙的庙祝支一个摊子,帮人读信、看信,也帮人写信,不收分文,连纸钱都不要。这些从乡下来的人,不会识文断字,连数都数不清,想给出远门的家里人写信,得花钱请人写,那笔墨纸钱可贵着哩!家里人有书信回来,他们也看不懂,请人读,也要花钱!”
酒铺里有几个人在吃酒,听他们谈论小先生,插话进来道:“那小先生的信写得也好,比大先生们写的信还要好,我去年请他写一封信,托人送给外乡的兄弟,我兄弟请人读信,一下子就听懂了!以前给他写信,他总说不懂意思,耽误多少事!”
“可不是,小先生的信好懂!”
“字也好看!”
“我看小先生人就是生得面相凶了点,其实多问他几句,他不会发脾气。”
众人热烈讨论起来。
冯老先生的下人也读书认字,闻言,不服气地道:“一个县学学生的信能写得有多好?文采能超过他先生吗?”
“兄台有所不知,信写得好不好,不是文采的事。”
一道清亮脆甜的声音从酒铺外飘进来。
冯老先生循声看去,一个身披蓑衣、脸庞白皙圆润、唇红齿白的小郎君踏进酒铺,身后跟着一个仆从。
他摘下蓑帽,先朝最年老的冯老先生致意,再看向下人,含笑说:“这些叔伯婶子写信不看文采,只想问远方家人平安寒暖,有文采的信,动不动是即颂、恭淆、坤安、冬馁,念给他们的亲人听,他们也不懂,还得花钱请人一个字一个字解释,不如写得直接平顺些,不耽误事。”
小郎君生得漂亮,说话时眉眼含笑,客客气气的,下人虽然被反驳,但生不出一点怒气,点头道:“你说的有理。”
“我哥哥不止帮人看信、写信,也看其他契书。”小郎君似乎生怕别人说那位小先生一句不好,接着说,“去年我哥哥无意间撞见一个不识字的农妇被人诓骗,在卖身契上画了押,求到衙门也没用,所以帮赶集的人看信、看契书,后来求的人多了,只好支一个摊子。”
众人都夸小先生心善。
小郎君朝众人笑笑,“承县学师长教诲。”
他打了几筒酒,戴上蓑帽,转身往土地庙去了。
冯老先生看着那个小郎君的背影,问伙计,“那个小先生叫什么?”
伙计答道:“他姓谢,听说是谢家郎君。”
谢家郎君?
这么巧?
冯老先生起身出了酒铺,沿着队伍往前走,有人从里面出来,欢天喜地地把写好的信揣进衣裳里。
一部书一贯钱,一沓便宜的白纸几十文,墨要十几文一两……对衣服补丁摞补丁的穷苦人来说,一张纸也是贵的,更别提花钱请人写信。
冯老先生走到土地庙门口,目光越过拥挤的人群,落在一个埋头书写的少年身上。
少年眉眼锋利,薄唇,看着是威严凶厉、不近人情的长相,肩背挺直,坐姿端正,一边写字,一边听一个年老的妇人絮絮叨叨。
妇人说的话颠三倒四,他听着,脸上面无表情。
刚才那个去酒铺打酒的小郎君坐在他身边,笑着和妇人说话,过一会儿,转头把听明白的说给少年听,少年低头书写,小郎君看他写完一句,念出来让老妇人听,询问有没有错误。
冯老先生看了半天,悄然离去。
不用打听少年的名字,他看了一个人手里的信,记得这一笔刚劲锋利的字。
一个时辰前,他就坐在县学大堂看少年写的治水论。
仁心难得。
冯老先生心中默念,一时之间,无数个念头从心头掠过。
他吩咐车夫:“回县学。”
马车朝着县学驰骋而去。
排队的人太多,谢蝉干脆也取来笔墨纸张帮着写信,叫进宝帮忙读信。
一直忙到集市散了,她把打来的酒分给帮忙的人,和谢嘉琅一起回去。
她有点累,搂着谢嘉琅的胳膊打盹,这些天心里的不安、忐忑、茫然已经不知不觉消散。
不论前世还是现在,谢嘉琅身上都有种让她觉得很安稳的力量。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biqivge.cc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
上一章
目录
下一章